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古典文库 >> 国学风
青少年用语:坚守“传统之雅”还是拥抱“网语之魅”
作者:  来源:网络摘抄  发布时间:2015年1月16日 8:53:03  点击数:755   转播到腾讯微博
  
  “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来与人交流?”上海市教委近日针对中学生进行了一项名为“新媒体下沟通”的问卷调查。针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中学生选择了“微信和QQ”,极少有人选择“书信交流”。在调查中,仅有四成学生喜欢“面对面”与人交流。一名参与调查的高中生坦言:“相比书信和面谈,我更喜欢能彰显个性和幽默的网络语言,这也让我在同学们当中更受欢迎。”
  
  面对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到底我们是该坚守“传统之雅”?还是应当拥抱“网语之魅”呢?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拥有了发声的舞台
  
  据2014年7月发布的《第七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城市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92.9%,农村(乡镇)中小学生也高达80.2%,远高于我国网民的总体触网率。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建设传播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明宗峰认为:“由于知识或语言的积累相对有限,加上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一些并不被常人理解的网络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刁晏斌近年来一直从事网络语言的研究,在他看来,不仅是网络语言,现实世界中的流行语,也主要是起于青少年,并首先在他们当中使用。
  
  曾主编《网络那些词儿》的马中红,是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通过多年来对网络语言变迁的记录,马中红发现,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比其他群体更能娴熟地使用新的媒介技术手段,所以,这次在语言创新大潮中登台唱戏的主角,是现实生活中缺乏话语权的青少年网民。
  
  “非主流、另类的语言创造是青年群体有意识标榜自己与其他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行为,比如,火星文是90后自己创造出来的网络语言,其意图无非表明‘我,与众不同’。”马中红分析道。
  
  而在刁晏斌看来,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求新、求异、求变是不懈的追求,这一点在当今追求和崇尚个性自由的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显然被放大了,而在自由度更大的网络虚拟空间内,这一追求更被无限放大。“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各类网络写手‘语不惊人死不休’,更多的青少年网民也对之欣然接受。”刁晏斌说。
  
  低俗语言频出,网络语言该“堵”还是该“疏”
  
  青少年该不该使用网络语言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很多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污染和恶搞,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所以应尽量不要在网络环境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有的人则认为俏皮幽默的网络语言是汉语生机勃勃的体现,是互联网时代之需,应当予以宽容。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的频繁使用,到底是该“堵”还是该“疏”?
  
  “网络语言的兴起与发展与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正反两方面的特性和价值。”明宗峰表示,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如“坑爹”“屌丝”等因为在表达或理解上容易让人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有悖于道德、社会风俗及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应该加以抵制。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入了3000多条词语,大多数来自互联网上流行的语言,比如“蚁族”“愤青”“菜鸟”“播客”等等。从目前的情形来看,青年创造的不少新词新语已经被大众媒介率先采用,继而又被权威部门收纳,登堂入室。对此,马中红认为对一些生动贴切,健康向上的网络语言也应当予以宽容。
  
  “青少年是大量网络语言的始创者,他们创造这些语言,或者是为了网上交流的方便,或者是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或者是为了显示出某种个性风格。”在马中红看来,青少年既然创造出了这些网络语言,试图阻止他们使用可能是徒劳的,而且让网上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截然分离,没有谁能做到。
  
  刁晏斌也认为,单纯的“堵”与单纯的“疏”恐怕都不一定奏效,比较合理的措施应该是二者的结合。学校、家长、媒体、社会都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引导青少年在网络世界尽量少用或不用那些‘极端’的语言以及一些负能量的语言。另外,一些措施和规定也是必要的,比如新华社就曾公布禁用词语,一些地方规定高考禁用网络词语等,都应该得到落实”。
  
  语言本身就有自净能力,大浪淘沙,真金留存
  
  “网络语言是大众流行文化的一种,流行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来得快,去得快。大浪淘沙,只有那些‘真金’能留存下来。”经过多年的研究,马中红发现,新闻事件、社会热点、影视娱乐节目、青少年网民原创的大量评论及跟帖,每天都在为网络语言的生产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但与此同时,大多数当年流行的网络语言,时过境迁之后就逐渐淡出网民视线,不再被广泛使用。
  
  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网络语言,刁晏斌也认为大可不必如临大敌:“网络世界也有‘自洁’和选择,比如曾经在青少年当中流行一时的火星文,到现在不是已经销声匿迹了吗?”
  
  马中红表示,大多数网络语言的生命力并不长。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语言本身就是淘金的大浪,具备自我筛选功能,最后经得起时间考验,能继续使用的网络语言,很多已经超越日常口语和网络环境,进入大众媒介,乃至进入权威性字典、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