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古典文库 >> 国学风
“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8月14日 17:08:11  点击数:1442   转播到腾讯微博

 

  

 

  涡阳天静宫

  主讲人: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道家的“无为而治”哲学智慧,在现代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性化管理

 

  《老子》四十九章云:“圣人无常心(或“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圣人无常心,是说圣人无私无我无恒常不变之心,而总是以百姓心为其心,圣人心系天下,以百姓利益为重,以百姓之忧为忧,以百姓之乐为乐。这也就是胡锦涛所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根据“道法自然”原则,要求管理者“顺其自然”有所作为,“逆其自然”有所不为。所谓“无为而治”,并非是禁绝人的一切管理行为,只是禁止“逆其自然”的错误行为。所谓“自然”,是指作为宇宙之本的“道”以及由它派生的天地万物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及其生存方式。“道”和天地万物在身体形态、生命需求和生存方式上,都是天生如此,本然如此,並非是后天人为或鬼神使之如此。把这种“自然人性论”思想运用于管理,要求管理者“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要求管理者既不能随心所欲地“敢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地“妄为”,应该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心即是百姓之心。管理者必须严格按照天赋的自然本性及其百姓心的变化而实施管理。这是古今中外管理学的根本出发点。

  在市场经营上,根据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要求管理者实施“经营人心”的战略。以抢占员工、客户、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在企业管理上,根据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要求管理者必须实施人性化管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1970年),提出人生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生有五种自下而上的需求,即满足衣、食、住、行、性和健康的生理需求,保护自己免遭来自社会和自然威胁的安全需求,关爱他人也需要他人关爱的社会需求,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的尊重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需求。能够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人,是马斯洛心目中的健康人格和理想人格。

  根据马斯洛的人生需求层次理论,人性化管理分为两个方面:从正能量要求管理者应“顺民之所欲”,建立与健全各种激励机制,以各种激励手段和方法调动部下和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负能量要求管理者“除民之所恶”,应尽量减少伤害人性的事。诸如不要对员工总找碴、挑毛病,不要做令员工讨厌的事,不要说令员工气愤的话,不要以个人好恶判定员工等。只有真正做到“顺民之所欲”和“除民之所恶”,才能做到“上下同欲者胜”,达到凝聚人心、招揽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治大者不治小”与分级管理

 

  根据“无为而治”思想,管理者应坚持“治大者不治小”的原则,即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为,而在“大事”上则有所作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才能保证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作为。

  在现代管理中,无论在政府管理还是公共管理中,管理者都会碰到两类事情:一类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另一类则是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即便是精明能干、智慧超群的管理者,也无法事事躬亲、样样有为。因为管理者也是体力、能力、智慧和时间有限的“人”,而不是法力无边的“神”。所以,面对管理场中的“人有限”与“事无限”的矛盾,管理者应不拘泥于小事,努力做到在小事上“无为”,而在大事上“有为”。

  管理者的“大事”有两件:一是决策,二是用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牢牢把握住他在管理系统中的科学定位。他应成为料理大事的“导演”,而不是扮演具体角色的“演员”;应是音乐演奏会的“指挥者”,而不是具体的“演奏者”;应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而不是冲锋陷阵的“战士”。要求管理者正确地处理“管向”(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与“管事”(对企业具体事物的管理)、“管总”(对企业全局的管理)与“管分”(对企业局部事务的管理)、“管帅”(厂长、总经理、总裁、董事长)与“管兵”(普通员工)的关系。高层管理者不从全局出发,放弃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放弃组织和实施这一战略规划,而去参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他就不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他把作为高层管理者的“有为”与“无为”的关系搞颠倒了。就他干涉下级工作、造成管理场的严重混乱而言,他犯了“越位”的错误;就他放弃“管向”“管总”和 “管帅”而言,他又犯了“缺位”的错误。

  汉文帝丞相陈平深谙道家“无为而治”管理之道。有一次,汉文帝临朝问道:“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右丞相周勃愧不能对,汗流沾背,而左丞相陈平则回答:“有主者。”文帝又问:“主者谓谁?”陈平答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文帝反问陈平:“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陈平回答:“主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文帝非但不责怪他,反而“称善”。(《史记·陈丞相世家》)

  法国社会学家帕斯卡先生指出:“人类对于琐碎事物的敏感和对于最主要的事物的麻木,标志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错误。”然而在现代管理中,这种“不可思议的错误”是屡见不鲜的。日本管理学家占部都美根据“大事有为,小事无为”的管理原则,把那些拘泥小事的管理者分为五种类型:事务员型、会议型、礼仪型、政治斗争型、回顾型。这是对那些只抓小事、不抓大事的无能管理者的真实写照。抓好“大事”,则事事都得到治理,事半功倍;样样都管,则事事荒废,事倍功半。这就是“抓大事”与“抓小事” 的辩证法。

 

  “君无为而臣有为”与“抽身谋大计”

 

  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君主要想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的管理目的,就必须真正做到“任官得其人”。“任官得其人”有两层涵义:一是在识贤求贤上要有所作为,二是在用贤上要有所不为。

  在识贤上,《庄子·列御寇》篇作者认为“人者厚貌深情”。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的面容、动作、语言复杂多变,往往将险恶人心为假人所伪饰,深深地为厚貌所隐蔽,很难看清人心的本质。所以,在识贤时,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言取人”,只能“以行取人”。依据他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听其言而观其行,透过现象(或假象)看本质,才能逐步地把握人心的真面目,寻找到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求贤上,高层管理者必须学会礼贤下士,低调做人,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精神。刘备三顾茅庐,放下身段,请出孔明,言听计从,终成三国鼎立之势。周公为了辅佐周成王,礼贤爱士,广罗人才。当他的儿子前往鲁国就位时,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说:“论身世、权力和地位,有谁能比得上我<

上一篇文章:趣谈扇子文化   下一篇文章:那些嬗变的词语:"如花"原指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