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用户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古典文库 >> 国学风
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名人故居)
作者:hqf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9日 17:17:57  点击数:817   转播到腾讯微博
 
  老舍青岛故居
 
    雪 村绘
 
    青岛的黄县路再普通不过,几百米长的路面蜿蜒上下,两辆汽车错开,还显得有些紧张。然而,这又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民国时期它是文化气息浓郁的一道风景线,许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更令青岛人引以为豪的是,这里还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
 
    走进黄县路,一栋栋欧式老建筑尽收眼底,虽已斑驳陈旧,却依然显现着昔日的厚重与贵气。老舍一家当年住在一栋德式建筑里,从1935年底到1937年7月底,一共630天。在这里,他创作完成了经典代表作《骆驼祥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今这栋建筑门前一左一右,分别悬挂“老舍·老舍”和“骆驼祥子博物馆”两块牌子。左墙还嵌着“老舍故居”四个大字。一居多牌,实在不多见,这恰恰独具特色。据说,此种现象别无二处。
 
    推开铁门走入庭院,迎面呈现两尊塑像,院中心坐北朝南是老舍先生。院落西南角是祥子拉车的塑像。栩栩如生的神态,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小说、电影、话剧和连环画里的祥子。院南侧和西侧墙面上,镶嵌着26幅别有韵致的陶版画,选自老舍先生最为认可的著名画家孙之儁的《骆驼祥子画传》,集中呈现了《骆驼祥子》的主要故事情节。
 
    许多人也许都知道,老舍写《骆驼祥子》的冲动来自友人闲谈中讲的两个车夫的事。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以及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以为是老舍谙熟北京的一草一木和情有独钟的结果,殊不知,它的生活素材竟是出自青岛,创作也是在这所不起眼的德式老建筑里完成的。
 
    现在的青岛东方饭店门口,一座立交桥凌空架起,桥下的路面显得拥挤而杂乱,全然没了以往的旧貌。当年,从黄县路右拐,有一处叫“东方市场”的集贸市场,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购物场所。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有钱阶层”。当时汽车很少,那些有钱的阔小姐太太先生们想免去负荷之苦,主要靠黄包车。东方市场旁的黄包车因此大受青睐。市场旁的小树林是车夫们靠活,休息的地方。老舍常来这里与车夫们聊天、拉呱。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为了创作,老舍一定是眯着眼睛,吸着香烟,或许会背着双手,从住宅里走出来,直奔小树林。和蔼的老舍与车夫们打着招呼,然后用京腔与车夫们交谈。生意好不好做?遇没遇上倒霉的事?家里几口人,日子过得怎么样?家长里短最能拉近人的距离,闲谈中老舍了解了车夫们的生活,遭遇,挖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观察他们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据当时的邻居回忆,老舍还经常把一些聊得意犹未尽的车夫请进家里,像亲戚似地接着聊。对材料“入迷似的收集”,丰富了老舍的创作素材,也印证了其注重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的一贯主张。优秀作品源自生活,老舍严谨的创作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老舍开始创作《骆驼祥子》,是在1936年,何月何日写下第一个字,他自己也记不得了。如今博物馆里的书房里摆着一张写字台和几把红木椅子,其实并非原物,只不过是人们凭想象摆设的而已。舒济看过后说,有一点敢肯定,父亲绝不会坐在红木椅上写作,他更喜欢的是藤椅。现在公开的照片,老舍先生确实多坐在藤椅上。在青岛他曾坐过何种椅子,已无法查证了,因为迄今为止不曾发现过老舍在青岛书房里留下的任何一张照片,这实在是遗憾。
 
    《骆驼祥子》作为长篇连载,最早出现在《宇宙风》第25期上。《宇宙风》是上世纪30年代很有影响的杂志之一,发行量达到45000多份,是文学刊物的冠军。老舍之所以把自己心爱的作品送给该刊,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与办刊人的“老交情”,一方面不排除其发行量和影响力。因为这是老舍毅然辞去山东大学教授职务,放弃丰厚的薪水后,第一部“自食其力”的产物,成败至关重要。正如老舍自己所言:“《骆驼祥子》是我做职业作家的第一炮。这一炮要放响了,我就可以放胆地做下去,每年预计着可以写出两部长篇小说来。不幸这一炮若是不过火,我便只好再去教书,也许因为扫兴而完全放弃了写作。所以我说,这本书和我的写作生活有很重要的关系。”
 
    老舍成功了,每天一两千字的进度,终于在一年后封笔。而《宇宙风》从1936年9月16日的第25期开始连载,一直延续到1937年10月1日的第48期载完。从此一部伟大的作品诞生,影响了中国文坛近80年,同时也进入了海外阅读视野,先后有英、法、意、瑞士、捷克、西班牙、日、韩等多国文字译本出版。
 
    明明是故居,为什么会叫“博物馆”呢?许多人带着疑问,边参观边问。这要感谢舒乙先生。1985年青岛市政府将老舍等文化名人故居,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县路12号门前便嵌上了“老舍故居”四个大字。23年后,随着对文化名人崇敬的加深和对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意义的进一步认识,青岛市市南区政府安排了上千万资金,将住在这里的12户居民全部搬迁安置。但该起个什么样馆名呢?当时全国各地名人生活居住的地方,均以故居命名。老舍的故居已有两处,一是北京,一是重庆。如果再设立一处故居,显然落入俗套。正在困扰之时,一封来自舒乙的信,化解了难题。舒乙在信中说,(博物馆)名字和主题都应是《骆驼祥子》,以和其他两馆(指北京和重庆)区别开。不妨叫“青岛老舍故居及《骆驼祥子》博物馆,或简称《骆驼祥子》博物馆。舒乙还在信中介绍说,俄罗斯有一个”《喀秋莎》博物馆“,源于一首举世闻名的歌。此馆非常特别,非常有名,可参考。于是,”骆驼祥子博物馆“就此诞生。它是当时全国首个以文学著作命名的场馆,既独具匠心,又充满艺术气息。舒乙先生题写了馆名。
 
    博物馆一共三层,顶层是阁楼。老舍先生一家住在一层,不加走廊也就80多平方米。现在的布局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原本只有三两户人家租用,新中国成立后一下子变成了12户人家的栖息之地,拥挤程度可想而知。能让人感到舒心之处,就是进了大门,有个600平方米的庭院。这正符合当时胡絜青”院子要大一点“的租房要求,现在还能看到舒济三岁时在院子里玩耍的照片。
 
    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在一层,共四个房间,展示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图片和实物。馆内的布局,大都是根据舒乙先生的建议。他在给青岛市有关部门领导的信中,谋划的非常详尽。博物馆展示的老舍先生生前衣物、眼镜、印谱、钢笔、小古玩、花盆等,都是老舍子女捐赠的。馆内还收藏了《骆驼祥子》及其手稿复印件,许多人关心原稿的去向,这里面还有另外的”故事“。手稿虽历尽沧桑,经历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以及动荡不安的十年浩劫,得以幸存,却又因各种缘故而下落不明,这无疑给参观者增添了一番悬念。
 
    二层和阁楼严格讲,与老舍先生无关。尽管曾住过黄宗英三兄妹,但那是老舍搬来之前的事。没有文字记载老舍先生与楼上的邻居有来往和瓜葛。现在,这两处作为文艺沙龙,给当地的文艺界聚会提供方便。人们可以在二层五个茶室里或阁楼的”榻榻米“里,边品茶,边讨论文艺,追思老舍先生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博物馆开馆以来,以每年5万多人的数量接待游客,参观者大都慕名而来。学生学者居多,许多人提前做好”攻略“,到青岛后直奔目的地。听博物馆吕馆长介绍,台湾游客到青岛,此馆是必到之处。与匆忙浏览的内地客人相比,台湾游客看得更仔细,问的更详细。一位姓张的台湾游客,回台后还把搜集到的五本台湾版《骆驼祥子》寄到博物馆;日本有位叫中山时子的老人,特别崇拜老舍,不但组织了”老舍读书会“,十多年来,每周坚持一天集体阅读,还把老舍作品里人与事,编纂成书,名曰《老舍事典》公开出版。读书会的13名成员,曾专门来青岛,在老舍塑像前默立,双手合十,表现得十分虔诚,令人感动。
 
    确实,老舍先生给世人,特别是给青岛,留下的不仅是一部丰厚的文化遗产,更多是厚重的城市回忆。对青岛来说,这个意义更加珍贵!